资料摘编第21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三个特质

发布日期:2024-06-20 15:27:19打印

  (作者:赵长茂,系原中央党校副校长)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首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同时,把这一思想的主要内涵概括为“七个坚持”:即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明确回答了我国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工作怎么干的问题,有力引导了全党全社会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出治本良药;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把握宏观调控的度,坚持底线思维,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方法论。透过这一概括,我们可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下三个主要特质。

  鲜明的政治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七个构成部分中,第一部分“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第二部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理论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把这两部分纳入并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第一、二部分,不仅凸显其重要性,而且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把政治制度作为重要因素,注重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出发研究和论述政治对经济的作用的理论,分析经济问题不拘泥于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已有框架或范式,而是跳出经济看经济,从政治角度和高度研究和论述经济,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经济学”。

  其实,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经济和政治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就是一定制度下“人和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显然不可能没有政治属性。西方经济学中,早期的制度经济学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也看重制度因素,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研究起点。列宁说过,“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治之于经济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毛泽东认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要结论;“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是四中全会的明确要求。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自然离不开也不应离开党的领导。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为了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方式是随形势变化而改进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突出主题主线,改变那种单纯抓引资、抓投资、抓项目、抓生产的做法,把领导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来。”“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可见,无论从宏观层次还是微观层面,党的领导都是体现于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经济发展本身就有为了谁、依靠谁、经济成果如何分享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唯物史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是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可以看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一个既体现党的根本宗旨、学术立场,又贯穿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落实于经济发展各环节的理论原则。从这一根本立场出发并反映这一根本立场的理论成果理所当然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应有之义。

  突出的实践性实践性是思想理论价值的重要体现。理论的实践性,是指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的特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性,首先体现为这一思想来自实践。它因回答新时代实践课题而产生,并在实践中发展。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也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是理论发展的动力。毛泽东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形成的。从党的十八大召开到首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这五年,是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运行显现新特征、面对更多新挑战、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五年。五年中,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新实践召唤新理论,同时为新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理念、新思路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基于这一过程,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五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的结论,实为水到渠成。

  如果不局限于五年,而是回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逐步系统化的整个过程,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之前参与和领导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经历和理论成果同样是其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可以从中找到许多重大观点的源头,并感知其来龙去脉,从而可以更加深切地体会和把握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重要原理的真谛。

  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性,还体现在它对实践的指导上。理论的价值在于揭示和反映规律,更在于引领时代、指导实践,使实践行动符合客观规律。正因为实践指导性,才使理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真理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在实践上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产生于实践并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转换过程中为我们突破改革难点、跨越改革险滩、扩大对外开放和判断经济发展趋势、理清发展思路、确立新发展理念、把握经济工作主线、制定符合新时代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战略、找准推动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方法等,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强大思想武器,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强国目标的行动指南。

  深彻的学理性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思想理论的学理性。2019年他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我们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论著时,除了能感觉到浓厚的时代气息、理论的创新性外,还会感受到论述逻辑的严谨性和强烈的“带入感”“互动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阅读学习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资料显示,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学学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来自于对经济学论著的苦读。他饱读包括《资本论》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书籍,还阅读过大量西方经济学著作,对经济学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的熟读及相关知识和原理的掌握,为习近平总书记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使其经济思想获得了坚实的学理支撑。

  链接:

  https://www.ccps.gov.cn/dxsy/202005/t20200504_140062.shtml

  来源:《学习时报》


中铁资源鹿鸣矿业微信
黑ICP备13004706号-1
Baidu
map